首页/ 专题专栏 /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/ 正文

“决不许可摆架子”——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

来源: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:2025-09-16 11:06

031ca157-9a0d-460f-af47-7a4494a16151.png

毛泽东在寻乌调查时首次使用“官僚主义者”一词。(油画)

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,毛泽东始终对官僚主义现象保持高度警惕,并将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、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。他反复强调官僚主义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“灰尘”和“污毒”,是治党治国治军必须常抓不懈和切实解决的大问题,并提出和实施了克服官僚主义的具体措施。

官僚主义的两种主要形式

基于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的深刻认识,毛泽东对官僚主义的存在和蔓延深恶痛绝。1930年5月,毛泽东在《寻乌调查》中首次使用“官僚主义者”一词,同年10月,毛泽东在《兴国调查》中批评政府人员的弊端时,第一条就是“官僚主义,摆架子,不喜接近群众。群众有人走到政府里去问他们的事情时,政府办事人欢喜呢,答他们一两句,不欢喜呢,理也不理,还要说他们‘吵乱子’”。1933年8月,他在《必须注意经济工作》的报告中更是指出:“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,是任何革命工作所不应有的,经济建设工作同样来不得官僚主义。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,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。”

毛泽东指出,工作上的形式主义和领导上的老爷主义,是官僚主义的两种主要形式,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政治病症。

工作上的形式主义,突出表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仅仅满足于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,不注重和不善于在作了一般号召之后,紧接着进行个别的具体的指导,因而“使自己的号召停止在嘴上、纸上或会议上,而变为官僚主义的领导”。1960年3月30日,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,更是明确地指出,反对官僚主义,必须克服“五多五少”:“会议多,联系群众少;文件、表报多,经验总结少;人们蹲在机关多,认真调查研究少;事务多,学习少;一般号召多,细致地组织工作少。”由此不难看出,形式主义迎合、助长官僚主义,官僚主义“捧出”“逼出”形式主义。二者如影相随,甚至可以说形式主义就是官僚主义的一种,破除官僚主义就要反对工作上的形式主义。

领导上的老爷主义,突出表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不仅不关心群众疾苦,反而摆架子、摆资格,妄自尊大。毛泽东还指出,老爷主义与命令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,“表面上是在积极发动群众,实际上是用少数人包办及强迫群众服从的办法,代替群众自觉的与有组织的斗争,即用非群众路线代替群众路线”。如果不破除这些行为,党的群众路线就无从贯彻,党的群众基础也无法巩固。

官僚主义的实质是脱离群众

官僚主义的实质就是脱离群众,丢弃了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,违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问题。党员干部必须打掉官风,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在人民中出现。毛泽东指出,一切工作干部“不论职位高低,都是人民的勤务员,我们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人民服务”。如果认为人民群众不讲道理,只能压服,不能说服,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。1956年11月,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更是语重心长地告诫与会者:“我们一定要警惕,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,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。谁犯了官僚主义,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,骂群众,压群众,总是不改,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。”

党员干部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出发,将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毛泽东指出,共产党人的一个显著的标志,“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。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,一刻也不脱离群众;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,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;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;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”。

从主客观两方面反对官僚主义

如何避免和克服官僚主义作风,毛泽东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思考。他认为,这既需要改造主观世界,加强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,也需要完善客观条件,建立健全执政党监督体系和领导干部管理考核制度。

加强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,是克服官僚主义的首要前提。毛泽东认为,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。反对官僚主义也不例外,需要不断加强群众观点教育,增强宗旨意识和执政为民的理念,克服封建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,从根本上铲除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。此外,要经常以整风精神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,“提高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,克服工作中所犯的错误,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,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,改善党和人民的关系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要结合实际工作任务,有的放矢,治病救人。

强化人民监督权,是克服官僚主义的关键环节。新中国成立后,毛泽东认为,“人是会变化的,革命者也会发生变化。没有群众监督和揭露,他们可能进行贪污、盗窃。做投机生意,脱离群众”。为此,他强调必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知情权、参与权、选择权、监督权,使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面接受群众监督。为了使人民监督落到实处,他提出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、社员代表大会制,技术人员、工人、干部三结合等群众参加管理形式,同时还要发挥工、青、妇等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。此外,他认为人民来信来访是人民监督的一种形式,是“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”。

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,是克服官僚主义的重要手段。新中国成立不久,在毛泽东的建议下,中共中央就作出了《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》,强调人民群众在报刊上公开地批评党员干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,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报刊上作关于这些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,非常必要。后来,他还对新闻出版界代表说,群众来信可以在报刊上登一些出来,“一点不登恐怕不大好,那样业务部门会犯官僚主义,不去改进工作”。

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,是克服官僚主义的有效措施。毛泽东认为,党员干部要学会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,尤其是把官僚主义习气的老爷架子、官架子收起来,靠解决问题正确吃饭。比如,有效的调查研究工作,要将走马看花和下马看花两种方法相结合,要自己下去或者是请下面的人上来。

完善党员干部管理考核制度,是克服官僚主义的根本途径。毛泽东指出,“人是生活在制度之中,同样是那些人,实行这种制度,人们就不积极,实行另外一种制度,人们就积极起来了”,可见人是服制度不服人的,解决制度问题比解决思想问题更重要,更带有根本性质。为此,“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,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,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”,消除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。

(摘编自人民网 毛强/文)

责任编辑:姚远

上一篇

下一篇